Q1: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学专业秉承“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教育理念,以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中医学优势学科为支撑,传齐鲁文化之风,开儒医培养之源,将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医养健康产业岗位需求的传承创新型中医人才。
Q2:你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专业的培养体系)
学校中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构建了特色课程教材体系,包含文德模块、经典模块、中医特色技能模块等,涵盖基础、经典、临床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
主干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我们还设置丰富的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中药鉴定、炮制、针灸、推拿等实训课程,以及见习、实习等临床实践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个性化培养,挖掘学生潜质,尊重学生兴趣,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实践平台,助教、助研、助管,促进学生“早临床、早实践”。
Q3:中医学专业学习的难点以及解决方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于临床实践,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强调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均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疾病的产生与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中医学治疗疾病需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强调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培养学生构建中医思维,我们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导论》以及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中基解剖知识竞赛、岐黄杯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机融合。
Q4:你为什么要报中医学专业?(专业的发展前景与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医崇尚自然、注重整体的医疗理念和特有的临床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效发挥了中医药的力量,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Q5:你为什么选择我校中医学专业?(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我校中医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教学综合改革、卓越医师、三全育人试点专业,山东省“双一流”学科核心专业,中医学学科入选省“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的培养理念,构筑了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始于文化、启于经典、贯于思维、成于临床”,并系统设计了由文典术课程体系、经典贯通教学方法体系、新师承实践教学体系等组成的中医人才传承培养体系,保证了传承培养的规模化和质量化。
专业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知识及技能竞赛冠军,毕业生长人文、通经典,厚德怀仁、敦厚持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的一批批中医人才,遍布全国,以中医儒医特色享誉国内外。
Q6:畅所欲言议专业(大家心中的中医学专业)
——名教授心中的中医学专业
鲁西南黄河岸边的小村,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村医诊病摸脉的神奇及抓药、包药的技艺,在我年幼心中埋下了学中医的种子。1982年高考,我以437分的较高分,第一志愿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优势、热门、招生人数最多专业——中医学。学校的“以文化人、厚重基础”的教育观,教师们“德术并重,传承创新”的质控观,诱掖着一代新的名师名医成长。学业五年,我从一位数理化的知识生,成了一名拥有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初步实践技能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沂蒙山区的县中医院工作。二三年后,本人主管科室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获得了较好效果,在当地及周边区县有良好的声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991年、1999年分别攻读了母校中医学温病学硕士生、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的中医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他(她)们在国内、外不同的工作岗位担当着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工作,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是培养中医学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故医教结合,是中医学专业教师们的职业特征。我们开展的中医外感热病方药研究,对于临床上发热、咳喘、泄泻等病人,尤其是西医久治不愈的患者,中医优势突出;中医外感方药指导内伤病,如脑病、癌症等治疗,效果明显。所在学科协同开展的中医药抗病毒研究走向了国际化,中医健康管理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
中医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不仅承载着中国医学,更蕴涵着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观,也是齐鲁文化,儒家思想“和”、“合”理念体现。“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是中医学人的基本素质,拥有了系统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具备了为百姓、自身及家庭人员健康维护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中医思维能让人慢慢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执行者、传播者和担当者。
——张思超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健康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济南)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山东省第九届青联委员,济南市科学健康进机关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
——在校生心中的中医学专业
这个地方,有许多名师,有许多良友。我们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基础课快速了解和认识中医,在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课中探求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根本,在内外妇儿针灸等临床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临床知识和技能,还有各种西医基础课给我们更加宽广的视角。名医堂跟诊提供了体验传统中医诊疗模式、接近临床、增长见识的平台。中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勤求古训、博览众书,不断归纳与总结,并且多临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成为一名明医,必须付出汗水。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里热诚欢迎大家加入中医学院,一同在成为明医的道路上努力!
——大四学生高国栋(全国“黄帝内经”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转眼间,进入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习已是4个年头,回想起4年的点点滴滴,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5+2”的专业培养模式,虽然没有了考研的压力,但学院和老师对我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求很高。中医学是门学用结合性很强的医学,此培养模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课余时间让我们阅读背诵经典、研读医案,而且还有校医院中医门诊让我们更早的接触临床。希望热爱中医并有志于为中医学的发展与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学选择这门专业。
——2012级中医学七年制刘婷婷
——中医学最吸引我的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在“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下慢慢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同时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为了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2012级中医学七年制孙建一
——我校毕业生心中的中医学专业
中医学为我校经典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强大,校园学风浓厚。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徜徉于浩瀚的中医海洋,学习经典中医古籍知识,建立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功底,还有机会跟随中医大师,在临床一线随诊抄方,近距离感受中医的魅力。更有周易、道家、儒家等国学传统知识讲座,太极拳、太极剑、梅花桩等特色社团,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传承中医学民族瑰宝,品味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我喜欢中医学专业。
——2007级中医学七年制毕业生刘媛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怀着对这座城市的憧憬和这所大学的希冀,不知不觉中我即将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
五年的中医学习,这所大学带我揭开了中医的面纱,让我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带我见证了中医的疗效,领略了疫情之下中医的实力;让我建立了坚定的自信,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我认为一名中医大学生要做的,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其次要享受中医,把专业与乐趣融合起来;最后要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听多学,享受大学时光!
——学生王一迪
在本科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独到之处,学习了中医经典中蕴含的中医思维和巨大临床价值,体会到了中医经典名方整体调节、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协同作用强的神奇魅力,看到了经典传承与经方开发的良好前景,更深感中医学子传承经典、创新经方的时不我待、责无旁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上大有可为。
——学生迟显苏